体育建筑设计在常规设计工作之外,如何深度介入策划和运营过程,通过前瞻性的设计加法和减法,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场馆运营需求,并逐步介入体育产业的上下游。
从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以来,体育产业已被高度重视并被逐渐发掘。
随着社会大环境和使用需求的变化,体育建筑从政策导向、城市空间结构到建筑功能及运营都存在着诸多需要反思的问题。
本文希望探讨体育建筑设计在常规设计工作之外,如何深度介入策划和运营过程,通过前瞻性的设计加法和减法,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场馆运营需求,并逐步介入体育产业的上下游。
做“加法”——基于产业链的设计思维
建筑的根本功能是为人所用,大部分运营不好的体育建筑均是过于考虑竞赛的体育工艺设计和管理,忽视了非赛时的人群使用。所以,任何能够在论证后有利于场馆非赛时使用的“加法”都是可以接受的。这里的“加法”不仅指设计上的“加法”,更重要的是作为设计师在思维上的“加法”,既要满足赛事,又要考虑如何吸引人群。价值工程学中有一种说法是通过合理增加造价,为工程带来更多的可预期收益,可以用于解释本文所说的“加法”。
水立方
1.前期策划
为了应对各类竞赛,部分体育场馆的建设过于注重竞赛需求,出现了体育场馆建设选址不当、功能定位不合理以及影响赛后使用等问题。如一些城市将场馆建在城市边缘地带,因此造成场馆布局与城市发展结合不好。有的地方体育场馆布局缺乏长远目光,将大量的场馆集中在同一区域,各区域分布不均衡不但不利于场馆功能的发挥还造成了场馆运营的困难。
在大部分项目中,设计师无法参与项目的选址决策,而城市的决策者更倾向于将体育场馆用地设于城市的边缘地带,以此带动城市的扩张,牵引产业和人员流动,分流城市中心区的压力,达到城市运营的目的,同时也可以缓解大型赛事期间的交通问题。但由于大型赛事活动与平时健身活动的服务半径存在很大差异,距离使人群的到达便利性大大降低,从而使场馆赛后运营受到很大影响,反观欧美的体育场馆建设,相当大的比例均是建设在城市的中心区或副中心区,便捷的可达性使其成为全民健身的好去处。
在PPP模式下,项目的选址至关重要。如果选址优先确定,那么建设什么样的体育设施就需要严格调研、论证;如果首先确定功能,那么就需要针对功能去寻求能够进行最充分运营的区域和模式从而确定选址。这些工作都会在设计之初进行多次充分论证才会被确定,最大限度地避免未来运营的矛盾。
选址只是项目策划的一方面,在项目策划的整个过程中,政府、PPP主体、设计方、运营方等相关各方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共同完成项目的可研报告。设计师由于更清楚建筑的内外流线、功能配置等技术要求,可以结合城市设计、功能要求、交通分析、周边人群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的方案实验,从而寻求最为合理的用地选择和功能配置。
2.运营策划
从“水立方”开始,CCDI在过去十年的体育建筑设计实践中,非常注重对项目做“加法”。运营策划其实是和建筑的功能布局息息相关的,而不应是赛后的拆除和改造。
“水立方”中标的原因之一是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一个大型的室内水上活动乐园和一个利用热身池上方空间的多功能活动场所。这样的“加法”虽然在图纸上实现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却增添了大量赛时功能、机电系统、造价等方面的协调和论证工作,仅投资的拆分就要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逐级审批。事实证明,这样的加法为“水立方”赢得了大量的商业运营机会。
福州海峡奥体中心是一个基于赛事的大型场馆群,政府同样将其定位为带动城市区域发展的“发动机”。在奥体片区的建设中,我们立足于建成之后实现体育+商业的发展模式。
所以在福州海峡奥体中心的规划中,我们与政府主管部门进行了多次商议,规划了一个10余万平米的商业中心,同时考虑了超市、商业街、餐饮、办公等业态的可能,并全部按照最为复杂的业态进行了消防设计,以便于商业中心功能的灵活转换。这个商业中心是目前已竣工的体育中心中规模最大的集中商业区。
福州海峡奥体中心项目
做“减法”——基于价值工程的设计思维
由于职业的原因,设计师往往更愿意做“加法”,毕竟可能会带来更为宏大的规模、绚丽的效果,而做“减法”却是比较令人痛苦。
我们会常常遇到业主和施工单位因为造价、施工等方面原因要求对设计进行各种删减,而设计师只能苍白地强调空间、效果直至最后妥协的案例。其实减法同样可以做得很精彩。价值工程中的减法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合理的优化,在不影响建筑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投资;另一种是牺牲部分功能大幅缩减工程造价,从而体现设计的价值。
体育场馆基于赛事级别和相关的规范以及体育工艺的要求,对功能用房有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往往会造成场馆的大量空间在非赛事期间闲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大幅增加了运营成本,看似合理的设计其实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在福州海峡奥体中心项目中,我们将大量的赛事功能(如新闻中心、运动员餐厅、分散在场馆内的零售空间等)统一从场馆中移除,利用商业中心的空租期临时解决,缩减了场馆的建设规模。同时基于场地空间高度的分析,建筑采用了竞赛空间高、运营空间低的剖面设计,缩减了空间体积,从而降低了建筑能耗。
基于对当地气候的分析,我们将体育馆二层的观众空间开敞,从而得到了一个无须安装空调的巨大的灰空间,既满足了功能要求,又降低了能耗和造价。
体育建筑为了突出其城市标志物的功能,其外观通常非常恢宏但耗资巨大,部分场馆的形态被刻意设计为异形,这会导致造价大幅攀升,同时增加施工难度。
在BIM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可以通过分析,在模块化和个性化之间取得平衡,做到从结构到材料尺寸规格统一,实现标准化加工而无须专门编号定制。
同样,由于体育馆立面采用了菱形交叉型钢结构,为了保证立面效果和照明灯具的安装,施工图设计时采用了全铝板外包的设计构造。
随着钢结构的焊接施工和防火涂料的喷涂完成,我们发现其焊接质量和喷涂表面表现效果较理想,故及时与业主进行了沟通,取消原外包铝板设计,将LED安装改为明装,并详细设计了灯具的线路以及控制箱位置,修改了灯具的原有构造,在不影响灯光效果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工程造价和施工难度,得到了业主和施工单位的好评。
未经装饰的巨大型钢结构很好地诠释了结构之美,并且由于没有外包铝板的接缝影响,其完成效果甚至更优。
体育建筑已经从追求“标志性”和“竞技性”的功能单一的建筑,转换为反映全民健康水平、城市生活标准的集竞技和休闲为一体的公共设施建筑。体育建筑的外观只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而建筑的实用性才能反映我国体育产业化的进程。
所以设计者在构思建筑外观的同时,更应该考虑的是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运营投资者的利益回报需求,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只有跳出“设计”做“设计”,才能使体育建筑在城市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就需要设计师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在项目的各个阶段敢于放开思维,勇于介入项目的各项工作,为业主及相关各方提供专业的意见。
作者简介
吕 强 CCDI悉地国际设计集团设计副总裁
向雪琪 CCDI悉地国际设计集团建筑师
贺海龙 CCDI悉地国际设计集团高级设计总监